联系我们

骑士团队

阿威先生

15555225945

weige4812

201255506@qq.com

【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看懂三国,你需要先了解这个朝代......

发布者:骑士大人发布时间:2022-11-20访问量:45

鲁迅先生曾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如今距离三国的时代已有1700余年,但三国英雄的故事仍在经久不衰的传扬。尤其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涌现了不计其数如同三国枭雄的时代英雄。

这些抗疫英雄英勇、果敢地奋战在抗疫前线,保卫家园,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如刘备一般仁爱待人,像赵云一般智勇双全,以及像鲁肃一般谨慎仔细等等的三国英雄品质,他们的精神唤起了我们对遥远三国的遐想。

疫情当前,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世纪坛原定于1月23日起开幕的年度大展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暂时停止了线下展出,给翘首盼望展览开幕许久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带来了小小遗憾。现在,这场展览部分重点展品将会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线上导览小程序上展示,大家待在家里便可轻松展开一场博物馆之旅,一睹展览所呈现的恢弘三国历史画卷。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线上导览小程序

展览的46件组重点展品将会在云端的微信小程序展出,观众可以跟随重点展品纵览看得见的三国,透过文物触摸文化,重塑对三国历史的理解与认知。

左右滑动查看全景展厅图

如果光看展品还不够过瘾,那么本期推送大坛就带大家从展览的第一板块强汉兴衰中,领略曾经名极一时的大汉风采。

大汉的强盛兴衰

伟大的大汉王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汉(约200年),新朝(约15年)和东汉(约200年),共有44任君主。此次展出的与汉代有关的展品,是证明大汉帝国强大的有力佐证。

若将三国的前身——汉朝比喻为大汉集团,那么后来的魏、蜀、晋在相比之下就只是三个小小个体户。随着大汉集团的经济崩盘、资产清算,才成就了后来人们熟知的名正言顺刘老板,熟读厚黑曹董事和口含金匙孙总裁等形象。他们经过长期的搏斗纷争,最终造就三国鼎立的局面。

汉承秦制并有所变革,经过四个世纪后,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被后世历代王朝所取法借鉴,也为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此后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实现连续不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想深入了解三国纷争的由来,就要先掌握大汉王朝由兴至衰的方方面面。

No.1

农事耕作

在前朝的耕耘和铺垫下,汉代农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已十分丰富,有黍、稷、粟、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铁制农具已经普遍被使用于田间地头,耕作方式也有了重大进步,代田法和区田法等耕作方式的推广更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农具的改进方面,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抬杠式长辕犁,一牛一人的短辕犁,以及方便播种的耧车等。

铁犁东汉

长15厘米、宽15.5厘米

河北省涿州市家园工地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汉代犁的形象

复原的耧车

这些革新都大大提高了汉代农业的生产力,据《前汉纪·文帝二年》和《昌言·损益》等文献记载,汉代农业亩产量大约为300石粟,相当于今天90公斤小米。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

——《汉纪·文帝二年》

这就是汉朝在强盛时的农业生产力,这些耕作工具的发明、改进和推广让汉人实现了粮食自由,人人吃饱穿暖的情况下,社会呈现一片乐也融融的景象。

大坛小知识

汉盛时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对饮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食品的种类和烹饪水平达到了新的层面,饮食器具的工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当时的饮食器具主要有炊具、食器和酒器,依照不同质地可分为陶器、金属器和漆器,陶器多为平民所用,金属器和漆器则主要供贵族富豪使用。由于汉人进餐时席地而坐,所以需要使用短足或无足的食案用以放置杯、盘、箸等器具。

鎏金错银铜樽汉代

高14厘米、口径23.8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

其中,樽是汉朝最主要的乘酒之器,在古代筵席中尤为常见,饮宴时需将酒倒入樽中,再用勺酌入耳杯奉客。耳杯除了用于饮酒,有时也作食器,马王堆出土的漆耳杯中就有君幸酒和君幸食的字样。

No.2

工商贸易

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汉代的工商业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秦朝一统天下后,原来战国时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不复存在,并且在前代道路的基础上,汉代修造维护通往全国的横纵干线,使得北至长城南至大海的各类特产可以互通有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史记·货殖列传》

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凿通与西域的开发,汉朝的工商业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贸易往来繁盛,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货物运输。中国古代的车舆制度由来已久,在两汉时期得以发展和完善,当时主要用以载货和运输的就是輂车和牛车。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牛车舒适平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马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大坛小知识

在汉朝,车马等级与官吏等级联系紧密,是身份的重要象征。除了车马实物,汉代墓葬中也常有表现车马出行主题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砖、石,以彰显墓主人生前的威仪和显赫地位。

铜车马 汉代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69年9月,甘肃武威城北雷台汉墓出土99件铜车马仪仗俑,是迄今国内发现数量最多、阵容最大的汉代铜车马仪仗俑。全套车、马、俑排列严整,气势撼人,足以让人想象墓主人在世时的出行盛况。

同时,由于当时国家发展和势力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周边文明的冲突,政府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庞大国家的正常运转与安全稳定,因此以盐、铁为主的专卖均输等政策便应运而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盐铁论·本议第一》

这些政策与讨论不仅在当时满足了国家的需求,也为后世王朝积累了宝贵的制度经验。

No.3

发明创造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简是汉人主要的书写材料。文士在书写过程中如遇笔误,就会使用书刀将错字削去。汉代的书刀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其中工艺最精湛的是金马书刀。金马书刀由工官督造,特供皇室和高官贵族使用,以错金秀美著称,汉代甚至掀起了佩戴书刀的风尚。

金马书刀 汉代

长12.25厘米、环径3.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蔡侯纸改良了纸的质地,为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直至晋代,纸才真正被广泛用以书写。晋时左思作《三都赋》,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纸张供不应求,引致洛阳纸贵,可见当时纸张的书写功能已经普及,取简而代之。而书刀这一工具,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墨书纸 东汉

直径17.5厘米

甘肃省兰州市伏龙坪墓出土

兰州市博物馆藏

此外,汉代还是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西汉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冶铁业空前发展。武帝采取国家统一经营冶铁业的政策,在全国设立铁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钢铁,生产规模日趋扩大。铁器迅速取代了铜、木、石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军事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环首铁刀东汉

长91.4厘米、宽2.7厘米、0.845千克

四川省绵阳杨家店出土

绵阳博物馆

大坛小知识

汉代普遍使用铁兵器,种类丰富,功用各不相同,有刀、剑等短兵器,也有戟、矛等长兵器。在短兵器方面,从西汉中期开始,刀逐渐取代剑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工具。刀一侧有锋,另一侧有刀脊可用以挥砍,且质地较剑更为厚实,不易折断。长兵器中最常用的是戟,矛次之。

汉代冶铁场景

上图中最左侧的机器是汉代用于冶铁的鼓风橐。它是一个内部装撑环、两端装挡板的皮囊,前挡板上有进气口,后挡板上的排气口外连接着通向炼炉的风管。橐顶装有活动吊杆,使用时必须不断推拉。

在汉代,不止武人执戟,文臣也可以执戟,如《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执戟立的记述,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大汉王朝武力之盛。

No.4

思想政治

自汉武帝始,汉朝建立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方向,以儒生为主体的官僚系统,组成文治政府管理国家,并成为以后两千多年传统中国行政的基本模式。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

汉代指导政府行政的儒家思想是经董仲舒、公孙弘等改造以后的儒学,其中以对《春秋》的各种解读以及昭示天人感应的五行理论影响最为深远。

大坛小知识

东汉熹平四年(176年),蔡邕等人请议以官方标准版本刊刻石经,为天下儒学经典定误正伪,作为向太学生讲授的标准经本。这种刊刻石经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编辑出版活动,其意义在于统一版本,保存和传播儒家典籍。

熹平石经拓片东汉

框宽46厘米、长81厘米

原石经1929年河南省洛阳市大交村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熹平石经》历时九年完工,共刊刻《鲁诗》《尚书》《周易》《春秋》《仪礼》《公羊传》和《论语》等经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学刻石,开创了历朝历代通过刻石传播儒术的先河。后来,在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宫庙之时,《熹平石经》遭受波及而损毁。

这种吸纳黄老思想、法家思想、阴阳谶纬学说等元素的儒学被后世称作汉代经学。这为当时的统一国家梳理了混乱的思想意识,也为后世留下了天下一统、限制君权、德法并治等观念。

No.5

文化娱乐

汉代是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一大高峰。外国使团的贡献,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给中原带来了诸多殊方异物。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南越献驯象。可见在西汉武帝时,已有国家向朝廷进贡驯象。

彩绘骑象俑 东汉

长10.8厘米、宽4厘米、高10.3厘米

洛阳防洪渠二段M72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在汉代,象戏是百戏的内容之一,在汉墓中有不少象戏俑出土,在画像砖、石上也常有象戏、驯象内容的表现,可证当时象戏之盛。这些大象常伴有头戴尖帽、高鼻深目、手执汉代驯象的主要工具的胡人驯象师,反映了汉代胡人在华的活动。

山东邹城金斗山汉墓画像石

大坛小知识

除了象戏,在汉代还十分盛行一项名为六博的古老棋戏,因投六箸以行棋而得名,约于春秋时期出现。《后汉书·梁统传》中曾记载权臣梁冀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的描述,可见六博在汉代是通乎上下、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

陶六博案东汉

边长23.2厘米、22.8厘米、高6.5 厘米

洛阳嵩县吴村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六博博具通常由博局(棋盘)、棋子、箸组成,在汉墓中出土过大量实物,其中属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黑漆朱绘六博具保存得最为完整。

《三国志·士燮传》中还记载,士燮割据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时,常派人给孙权献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瑇瑁、犀、象,说明当时交州一带有琉璃、犀、象等诸多奇珍。

琉璃:

又译作琉璃、壁流离、瑠璃等,是用火烧制的玻璃质珠子及其他透明物质的统称,在两广汉墓中多有发现。

青料洗 东汉

高3.4厘米、口径12.5厘米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公路铁路交叉处5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根据现代科技检测,这些出土的玻璃珠中,部分红色玻璃可能来自于印度、东南亚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到中国;另有蓝色玻璃珠,其成分与技术都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属不同体系,应为中国本地自制。这类蓝色玻璃曾广泛流行于南方各地,并随海上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影响遍及东部沿海甚至日本、朝鲜等地,可见当时对外贸易往来的繁盛之景。

No.6

宗教信仰

两汉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代名词,汉王朝的富强为统治阶层的优渥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从皇室、王侯到各级贵族都过着奢华的生活。

当时富足的汉代人奉信事死如生的思想观念,将生前的生活用品烧制成微缩的陶土模型用来随葬,以在地下复现人世间的富足生活。汉墓中出土的陶制明器有陶楼、陶井、陶灶等,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和物质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大坛小知识

汉墓出土的陶楼根据样式不同,可分为楼院式陶仓楼、连阁式陶仓楼、联仓式陶仓楼、简式陶仓楼、模拟式陶仓楼五种类型,从功能上可分为陶仓、陶榭、陶望楼、陶坞等,可见汉代的楼阁建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系。陶楼的建筑部件,如屋顶、柱梁、斗、脊饰等,都制作得精细逼真,部分陶楼还施以薄釉,绘有装饰性图案,五彩彰施,图像今昔,在复现汉代建筑风采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汉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彩绘陶神灯 东汉

顶部直径15厘米、高130厘米、底径45 厘米

河北省涿州市阔丹凌云集团工地1号墓出土

涿州博物馆藏

陶灯整体分为四节,上下共七层。从底部开始,第一、二层贴塑骑马人物及神兽,表现狩猎场景,亦有乘龙、骑羊之仙人形象;第三层往上贴塑有奏乐者、舞蹈者、警备者;第六、七层装饰一圈神树,最顶部为一圆形灯盘。陶灯表面施加彩绘,色泽鲜艳,人、兽形象生动传神。此类陶灯亦为专用于随葬的明器,宗教气息浓厚,是对仙界的一种想象性描绘,可能表达了祈祷墓主人灵魂升仙的愿望。

此外,由于汉末、三国的长期动乱,境遇悲惨又无力改变的普通百姓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神仙庇佑,祈求来世能获得平安幸福。这使得各类宗教思想有了生发的良好土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道教与佛教。

西王母画像砖东汉

长46.6厘米、宽42.5厘米、厚6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出土

川博物院藏

当时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为了能将自身教义发扬光大,传道者都逐渐将目光从普通民众转向了当时的知识精英,这些饱读儒家诗书的士人在接受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后,不可避免的将原有的儒家思想与这些新的观念互相映证以求真解,可以说追求自然本源、生命意义的魏晋玄学一定得益于此,而这些逻辑严密、思辨远奥的玄学思考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彩陶佛像三国吴

高20.6厘米

鄂城塘角头M4出土

鄂州市博物馆藏

说到这里,汉朝的强盛也接近了尾声。尽管汉朝在农耕、贸易、发明创造、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作出不少前所未有的创举,获得空前的繁盛,但东汉末年,由于气候异常,风雪激剧、牧场难寻、牲畜冻馁,周边的游牧人群生活越发窘迫,无奈之下只得向汉朝周边频频掠夺以求生存。

而在汉朝境内,也同样是粮食歉收、瘟疫肆虐、灾异频发,民不聊生。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政治腐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东汉集团已经摇摇欲坠。加之对西羌持续数十年的战争,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又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普通百姓无寸土立足纷纷沦为豪强附庸。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曹操

在这种情况下,张角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百姓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张角利用民众的支持,在各州郡设渠帅训练军队以黄巾为标志,为大规模的起义做好了准备,意图推翻汉朝统治。

公元184年,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与各方渠帅约定起义,起义一爆发就瞬间蔓延大半个天下,汉朝中央政府无力平定起义,不得不允许各地方官府自主招募军队平叛,经过9个多月的时间起义虽被基本平定,但各地长官却手握重兵渐渐脱离中央管控,最终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仓天乃死铭砖东汉

长7.4厘米、宽3.5厘米

安徽省亳州市元宝坑1号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就是大汉集团从实业兴邦到走向小康,从自给自足到外贸输出,从易主东汉到再度崛起,从苟延残喘到群雄瓜分所历经之路。这就是汉朝的倾覆,也是天下三分的缘起。

汉朝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座智慧的宝库,珍藏着数不尽的精神财宝和智慧结晶,有待我们发掘研究。如果没有汉朝也就不会有三国文化,更不会有如今我们骄傲地以汉人自居。

关于展览的第一部分大坛就介绍到这里啦,下期大坛将带来《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中的第二部分三分天下,一起品读三国历史,赏析考古文物,感知传统文化精粹。

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本次展览加强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日双方专家历经三年时间共同考察寻访国内10多个省市及自治区,走访近40余家文博单位,从中精选出170余组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独特的视角重现了真实的三国时期历史风貌,展示了三国时代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此次展览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带你领略一个看得见的三国。

鸣谢:三国志展览项目组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甜乐、C

校对:旁观者清

客服微信:weige4812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